陈培永:新时代中国道路的哲学表达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做到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统一,主要缘于其对时代的回应、解读和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构建引领新时代的哲学,从哲学高度对新时代进行深度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饱含观察新时代、解读新时代、引领新时代的哲学思想,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下简称中国道路)作出精准、厚重和生动的表达,回答了新时代中国道路是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清晰呈现出中国道路的昨天、今天与明天。
以辩证法的方式把握时代
当前,中国道路处于什么节点、发展到哪个阶段?新时代是这一问题的答案。新时代一经提出,就引起社会各界热烈讨论和广泛共鸣,“厉害了我的新时代”成为流行话语。
习近平同志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一论断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时代观,说明新时代尚处于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依然强势、社会主义事业还没有最终成功的历史时代,处于由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时代。我们不能离开这个大的历史时代来谈新时代,但也不能因为大的历史时代没有改变就否认新时代。进入新时代是基于改革开放以来的长期努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而得出的结论。我国发展跃上新水平,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足以表征一个新时代的到来。宣告进入新时代,是为了与时代发展同进步,推动中国道路行稳致远。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宣告进入新时代,是对时代发展的哲学把握,其中蕴含着变与不变的辩证法,该变的必须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而改变、与时俱进;不变的依然存在,还得坚持发展。
以历史观的视野回望历程
新时代中国道路从何而来、如何理清其发展脉络?只有全面认知、抓住本质,才能实现对新时代的把握和引领。新时代中国道路形成于改革开放实践,同时也来源于长期的历史积淀和实践探索。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要求我们善于从历史经验中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中国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长期奋斗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必然结果。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和近代以来的苦难历程,新时代中国道路必然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从救国、兴国走向强国的道路。新时代中国道路是一条革命之路,是中国共产党在自我革命中领导社会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依靠革命成为执政党,但依然是永葆革命精神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推进社会革命的目的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显然新时代中国道路还是一条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其本质而言是社会主义的,而不是通过殖民掠夺和资本扩张实现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它有一个重要标志,那就是实现社会公平,不仅要解决生产力发展问题,还要理顺生产关系。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不发展的问题,现在面对的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如何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及对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的更高追求问题。
以战略思维远眺前路
习近平同志注重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体现出恢宏的战略思维。中国道路通往何方、将如何走下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指明了方向,规划了实现目标的战略路径。共产主义是新时代中国道路最终通向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实现这一远大理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一致的。当代中国逐渐形成从总体小康、全面小康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国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战略目标体系。这些战略目标兼融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想,既立足中国发展又放眼人类社会进程,共同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战略目标的实现,新时代中国道路的畅通,离不开价值理念的确立、制度设计的完善、战略布局的规划、领导力量的塑造。新时代中国哲学显然已经作出统筹安排:在价值理念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树立新发展理念,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在制度设计方面,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等;在战略布局方面,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开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在领导力量塑造方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走好新时代中国道路,离不开新时代的思维、视野、格局和精神。必须坚定“四个自信”,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政治勇气,保持自我革命的自觉自省,激发“永远在路上”的干事劲头。这些都是新时代中国哲学所要塑造的精神气质,也是推进“四个伟大”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
(作者为91短视频APP研究员)
转自:《人民日报》2018年2月12日 1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