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短视频APP

刘志光:思想再解放与国家治理现代化

 

 
 
 
 
 

核心提示:&苍产蝉辫;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在思想解放和不懈探索中形成和拓展的。因此,要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准确把握思想解放与思想再解放中不变与变的关系;要直面民粹主义思潮挑战,保持思想再解放的信心和恒心;要发挥智库在思想再解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摘要】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在思想解放和不懈探索中形成和拓展的。因此,要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准确把握思想解放与思想再解放中不变与变的关系;要直面民粹主义思潮挑战,保持思想再解放的信心和恒心;要发挥智库在思想再解放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解放思想  国家治理  改革开放

 

 
 
 
 
 

思想再解放、改革开放再出发,这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关键节点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之下,党中央对国家治理现代化提出的更高要求。习近平同志特别强调,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做好改革工作意义重大。要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思想再解放、改革再深入、工作再抓实,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力量,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突破。

准确把握思想解放与思想再解放中不变与变的关系

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证明,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是在思想解放和不懈探索中形成和拓展的。在今天,党中央提出思想再解放,需要我们从总结历史经验的角度,准确把握思想解放与思想再解放中不变与变的关系。可以说,思想再解放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保持改革开放大战略的稳定性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在本质上就是要保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相一致,必须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决定了体制变革与创新的途径和本质特征。

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总结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其中一个基本共识就是: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的大战略不能有丝毫动摇。从改革开放初期提出建设小康社会,到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其中所表达的战略定力,即战略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十分明显的,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既不超前冒进,也不固步自封,而是扎扎实实地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胜利。这种战略定力使中国社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战略思维水平日臻成熟和完善。

坚持思想再解放,就是要在保证中国改革开放大战略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体制变革和国家治理体系及能力的创新,全力推进中国改革开放再上新台阶。思想再解放,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新成就的动员令。与十一届叁中全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的思想解放所不同的是,思想再解放重要前提条件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它要求我们必须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必须坚持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相协调发展,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是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此时的思想再解放,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坚持思想再解放,必须要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昭示我们,各国的国情不同,发展道路也必然不同,不可能有适用于一切国家、一切时代的固定不变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坚持中国的事情按照中国的国情办、依照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办,这是思想再解放的基本出发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与邓小平提出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定位紧密相连。中国共产党以建设小康社会为战略构架,推进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领域的改革;同时,战略决定体制,决策依据基准,使得中国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社会经济40年的持续发展表明,从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架构是稳固、合理而有效的。在发展速度、公有制规模、战略与体制的关系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等重大问题上形成了战略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为重心,其目标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契合,其意义既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状况,依此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的基点和基础,又保证了这一战略实施的持续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避免经济建设中急躁冒进错误倾向的一剂清醒剂,它不断提醒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国家治理不能一蹴而就,社会主义现代化任重道远。

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就是思想解放和思想再解放的历史过程。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就在于坚持进一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保持改革开放大战略不动摇,依靠国家治理创新的能力和勇气去研究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实现思想再解放就要坚定战略定力,抵御民粹主义思潮的干扰

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在改革开放已经走过40年的今天,国家决策层面更要继续保持改革开放大战略的一致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也要解决由此带来的许多新问题,保持思想再解放的信心和恒心,特别要直面来自社会层面民粹主义思潮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家以宪法形式肯定了要长期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提出,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为主体,以保证不致走向资本主义社会,同时也必须注意防止类似于民粹主义的倾向,即防止以为好像不需要再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以比较落后的生产力就可以进人社会主义比较高级的阶段的倾向;要防止急于消灭资本主义,而不知道充分利用资本主义的必要性的思想倾向。

邓小平同志提出将小康社会发展战略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它拒绝和抵制了空想论,也消解了民粹主义醉心于乌托邦迷误的浪漫幻觉。在历史文化的意义上,小康社会理论嵌入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同乌托邦之间,化解了来自两者的紧张关系;在国家与个人之间缓解了国家的控制和压力,释放了个人的力量;在公私之间保持了“必要的张力”,开辟了各自生长的历史空间。认识到这一点,对于我们在战略上抵制和消除民粹主义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也是制约某些习惯势力和极端主义企图否定改革开放道路的坚实而有力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毫无疑问,思想再解放就包含着防止来自“左”的和“右”的各方面的干扰,而防止“左”的思想的干扰,则是与警惕民粹主义思潮分不开的。从现实看,在经济领域贫富差距、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和社会不公等社会问题之下,民众在经济利益上的合理诉求会被以民粹主义的偏激和非理性情绪所激化而走入极端;在反对精英主义或专业主义、对所谓“公意”的盲目推崇中,民粹主义的反体制冲动也会突显出来。在微信、微博的自媒体场域,此类情绪往往畅通无阻,左右着底层百姓的好恶,这是值得政府有关部门关注的。历史和现实表明,民粹主义以追求公平正义为目标,但这个目标恰恰不能通过民粹主义所提供的发展道路和模式来实现。

中国共产党坚持思想再解放,既要保持改革开放大战略不动摇,更要在使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的问题上思想再解放。相关部门要努力破解百姓民生难题。把民众所忧虑的问题,化解在改革开放思想再解放的实践中。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宣示不走“回头路”和“邪路”,坚持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这一方面印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进程要坚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战略定力,也说明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抵御民粹主义等思潮的干扰,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践问题。要花大力气推进思想再解放的进程,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协调解决百姓民生难题。

新时代,智库在从文化自觉到思想再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和实践中,我国形成了必须坚持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战略目标。在新经济时代,智库在从文化自觉到思想再解放的历史进程中,有更大的作为空间。在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战略目标。国家治理层面软科学研究机构和政策研究机构相继建立起来,为改革开放进程提供重要理论和智力支撑,这也是思想解放的重要成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官方智库快速发展,民间智库也开始起步。1986年,万里同志在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上做了《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报告,提出了软科学发展应为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服务。围绕软科学这个大平台,开启了智库尤其是官方智库发展的黄金时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特别明确提出了建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的要求。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来看,其中对决策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历史承载是显而易见的,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国家治理结构和能力的新特点。2013年,党的十八届叁中全会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中央明确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需要前瞻性思维和科学决策,客观上要求构建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智库机构和专家网络,发挥“大科学机制”的独特优势。官方智库作为政府体系的一部分,直接为政府决策服务,在提供信息和政策分析的同时,更加强调标准化、制度化、流程化,这是由行政管理的特点所决定,具有其内在合理性。但是,这种特点在保持稳定性的同时也会产生“路径依赖”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创造性的发挥。因此,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各类智库应该始终站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前沿,跨领域、全方位、生态化智库机构和专家网络的构建,使智库能够通过敏锐的触角、战略新思维、深入的观察和坚实的前瞻性理论研究,提出适合新时代要求,更有效推动全面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念,引领社会经济向前发展,为科学决策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一项战略性、全局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快速准确的战略洞见。在新时代,信息大爆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在巨量信息噪音和干扰中,如何准确快速甄别大数据中所蕴涵的机遇与威胁,穿透信息海洋高效决策、识别个性与独特竞争力、探索新规则并抢占新制高点,成为提升战略能力的新要求。

思想再解放,需要拓宽为思想市场预留的前瞻性创新型思维的空间,而有效地吸取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提升思维主体文化自觉的重要方面。实际上,中国国家治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两千多年前的齐国稷下学宫的智库模式是世界智库的起源和早期模型。当然,这种历史和文化的联系,不是经验和线性的,而是想象的和构建的,更是文化选择的结果。其中包含着文化自觉和价值取向,也应该是对当下智库模式的启迪和职业角色的定位及把握。只有从文化自觉到思想再解放,国家治理现代化才能有更光明的前景。

(作者为91短视频APP教授、博导)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叁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

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苍产蝉辫;2019-02-11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