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短视频APP

白雪秋:从“建设”到“振兴”:希望的田野上希望无限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中央文件首次用“乡村振兴”和“农村现代化”概念对“叁农”工作进行部署。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既是党将解决“叁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思路的一脉相承,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新时代让中国希望的田野充满无限希望的行动指南。

  一、从“新农村建设”到“乡村振兴”:留得住村庄留得住乡愁

  “乡村振兴战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不仅要建设美丽村庄,而且要实现乡村现代化,从而留得住美丽的村庄、锁得住深深的乡愁。

  早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强调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12年过去了,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着成就。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在总结新农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同样是5方面20个字的总要求,“乡村振兴”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后续战略,其站位更高,对乡村的定位更准、要求的内涵也更为丰富。  

  乡村振兴战略,考虑的不再仅仅是被动地“补短板”的问题,而是在总结中外城乡发展经验基础上,着眼于未来现代化强国和新型城乡关系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部署,是将乡村与城市作为一个有机整体,通盘考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两个百年目标大计。站在新时代,放眼新征程,中国强,乡村必须强;中国美,乡村必须美;中国现代化,乡村必须现代化。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  

  加快推进乡村现代化,体现了党对农村定位的再思考。十几年来,解决“叁农”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相对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来说,乡村本身的现代化往往是被忽视的。而乡村的现代化不解决,乡村向何处去的问题就无法解决。中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耕文明国家,广大乡村有着深厚的文化之根和根深蒂固的乡恋和乡愁。同时,耕地的分布也决定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走多样化、适度规模和有机化的绿色发展道路,这意味着我国城镇化率的峰值为65%-70%。也就是说,即使我国基本实现了现代化,也将有4亿多人口生产生活在乡村。因而,乡村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加快推进农村现代化,是对以往重农业轻乡村倾向的纠正,体现了中央对现代化进程农村定位的准确把握。

  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更高更全面。“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发展农业生产;而“产业兴旺”则是指农村整个产业体系包括一、二、叁产业的全面融合发展,以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旺盛活力。“村容整洁”更多的是侧重要求农民的房屋、院落、村路等要干净整齐些;而“生态宜居”要求得更多:既要保持村庄的良好生态环境,又要求农业走绿色发展道路,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保护建设,使整个农村的生态系统进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性循环之中。“乡风文明”,要求的是既要弘扬传统的乡贤文化和优良的乡风习俗,又要融进现代文明理念和生活方式,形成既传统又现代、既质朴又时尚的乡村特有的文化气息。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要求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和安定有序。最后,建立在产业兴旺基础上的“生活富裕”比基于生产发展条件下的“生活宽裕”有着更丰富的内涵:“生活宽裕”指的是农户收入增多,吃穿有余,生活改善;而“生活富裕”不仅要求吃穿不愁,而且在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水电路气、养老社保等诸多方面都要有与城市平等的享受。这也是在过去十多年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更高的、面向未来的新要求。

  可见,“乡村振兴战略”,既是“新农村建设”基础上的延续,又是站在新时代对后者的升级和超越。可以相信,按照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实现现代化的乡村,将是“内在气质”和“外在颜值”兼具、既留得住碧水青山又弥漫着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恋和乡愁之美丽家园。 

  二、从“农业现代化”到“农业农村现代化”:“春暖燕归巢”

  世界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才能尽快实现城乡无差别融合发展,从而才能吸引外出打工者满怀信心地回乡建设美好家园,同时吸引社会资本充满期待地投资农业农村,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越来越繁荣而农村越来越凋敝的局面。 

  农业是弱质产业,如果没有农村的现代化作为依托和支撑,单一的农业现代化难以实现和持久。目前,我国部分农村已经开始呈现农地撂荒、村庄少人的景象。尽管2004年中央就提出我国已经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并逐年加大了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但来自农业的收入毕竟有限,远远比不上进城务工收入来得快而且多。特别是由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人多地少,农民居住分散,加上发展基础薄弱、长期投入不足,目前农村居民人均占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存量仍远低于城镇居民。因而,青壮年农村劳动力纷纷背井离乡、进城务工,留在乡村的则是所谓的“386199”部队,即妇女、儿童和老人。甚至有的村庄已经“空心化”,希望的田野上似乎希望渺茫。

  正是基于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出现的问题,并回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客观要求,党中央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并部署了相应的改革举措和战略任务。

  贯彻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指导思想,就是要在资源条件、要素配置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优先安排和满足农业农村的需要,尽快补齐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信息流通等方面短板,显着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旨在纠正过去“以城带乡”“以工促农”所造成的农村“被动”从而“带乡促农”有限的弊端;旨在打破政府单一主体,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效地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平等交换。这意味着,农业和农村不仅仅是为了服务于工业和城市,农民工之于用工单位也不再是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处境。为此,需要有效发挥政府“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看不见”的手之互补功能,大力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和共同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是要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同时通过健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特有的安宁与祥和。只有这样,才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魅力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尊严的体面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由此,过去那种农民工纷纷进城的“孔雀东南飞”流向将会逆转为“春暖燕归巢”。事实上,近几年,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绿色发展的不断推进,农民收入有了新的提升空间,已经开始出现了返乡进乡投资创业的趋势。目前,返乡进乡创业人员已超过700万人。

  总之,“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提振了亿万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而且将激发无数农民工和投资者返乡进乡创业的梦想,使广袤的希望田野上充满无限希望。无论是“优先发展”“加快推进”的要求,还是“城乡融合”及“农村现代化”的部署,既体现了党对当下问题的正确诊断,也体现了对未来城乡关系发展趋势的深刻认识,为新时代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百年目标指明了方向。有理由相信,切实贯彻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将会使中国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使乡村让城市更向往:面向泥土,春暖花开!

  

  来源 | 吉林日报

  作者 | 白雪秋

  编辑 | 陈芳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