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短视频APP

陈培永:全面深化改革中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解放思想是中国改革的先导。深化改革的历程一定伴随着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没有中国改革的起航。没有思想藩篱的打破,也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

  不要片面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

  众所周知,中国改革开始于一场思想大解放。怎么解放思想?简单而言,就是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实事求是。但突破业已形成的观念、思想、理论的束缚,实非易事,注定要经历迂回曲折。因为观念、思想、理论一旦固化成型,扎根于心,反倒有可能会成为独立于人的、人无法变更的“实体”,成为替代现实世界的“真实”。解放思想,其实就是要让人以清醒的头脑直面他们所立足的时代、所生存的社会、所面对的现实,迈出这第一步却不容易。

  迈出了这一步,从思维观念的桎梏中走出来,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我们今天常常讲的话。但话讲多了,好话也可能会变成坏话。有些人把“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口头禅、座右铭,为自己的任何奇怪做法做辩护;有些人看到的“实际”实际上只是表面的、片面的“实际”,而不是规律性的、全面性的“实际”;有些人讲从实际出发,以为就是所有理论都不管用,不要谈理论,只埋头苦干。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推进改革,不是眼光短浅的实用主义,它强调的是要遵循客观历史进程的规律,而不是把美好的想象、业已形成的特定文本和僵化观念作为出发点,它并不是不要理论,它仍然需要借助于理论来把握“实际”,找到其中的客观规律。

  打破原有观念的束缚,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打造具有创新探索的精神气质。这是思想解放者必备的精神气质。改革是新的尝试,要去探讨以前未做的事情,要打破以前的陈规旧制,没有闯的精神、没有创新精神,是无法推动的。今天的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传承这种精神,鼓励人们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不断摸索出新的方法。能够解决改革困境的、能够破局的、能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举措,就是好的举措。我们不要有太多的“先见之明”,不要先说这样太激进还是太保守,不要动不动就给人扣帽子、打棍子、抓辫子。我们需要突破一些无谓的言论,让能解决问题的来说话。

  “打破条条框框”并不是脱离准绳

  当然,任何思想解放,任何创新探索,都是有限度的。改革有灵活性,也有原则性。灵活性体现在打破原来的条条框框,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进行开拓性的探索。原则性则体现在社会主义道路不能变,方向不能变,立场不能变。进入深水区的改革,还要求改革者按照路线图循“规”蹈“矩”,讲法治精神,讲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推进改革。新时代的改革创新精神要求粗中有细,蹄疾而步稳,勇猛而又有章法。

  要解放思想,还要直面思想的争锋。改革必然是各种思潮争夺话语权的舞台。每一种思潮都会打着为改革出谋划策、关心改革发展前景的名义出现,改革者需要注意甄别不同思潮的趁机而入。改革开放伊始,“左”与右的争论就很激烈,都试图发挥主导作用,影响改革的未来航向。“左”与右的争论在今天并没有消失,比如反映在关涉到对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实践的评价问题上。“左”认定中国的问题正是改革带来的,是改革开放导致了两极分化、阶级对立局面的出现,解决中国问题必须重视新时期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问题;右则否定改革开放之前的历史时期,在批判反思“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否定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把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与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对立起来,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显然都是不对的,都是不尊重客观历史进程的表现。每一个时期都有每一个时期的任务,用今天的标准来评价昨天的事情,用昨天的标准来评价今天的事情,都难免失之偏颇。

  改革必须尊重客观历史进程,这是当代中国社会深化改革的基本前提,不能离开现实、超越阶段去谈改革,去评判改革前后的社会主义实践。处在改革开放的新关口,改革的不同声音再一次大量涌现,如何对待这些新观念新想法,凝聚新的改革共识,关乎未来改革的成败。全面深化改革,我们应该以推进改革实践为标准,鼓励发声,兼收并蓄,把理论讲清楚,把道理说明白,让一切错误的思潮无法立足,让科学的理论畅通无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