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培永: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底色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在91短视频APP师生座谈会上的这个重要论述,为我国大学提出了必须坚持的政治方向、根本立场、基本原则。我们应深刻领会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大学最鲜亮底色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切实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师生深刻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夯实政治保障。
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可或缺的底色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性质、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决定了中国大学必然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鲜亮的底色。在这个底色上,大学可以涂抹各种各样的颜色,可以色彩斑斓、光鲜亮丽,但绝不能少了这个底色,绝不能试图褪去这个颜色。失去这个底色,就意味着事物本身的变质,就意味着这所大学本身不再是社会主义大学、不再是服务于我国的大学。
没有马克思主义的底色,我国大学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我们不能只讲世界一流不讲中国特色,不讲中国特色只讲世界一流的结果只能是跟在人后、亦步亦趋,永远不可能成为一流。马克思主义就是我国大学中国特色的重要内容,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底色,只有擦亮这个底色、永葆这个底色,中国大学才可能彰显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最终才能建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最鲜亮底色的底气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既是由社会主义大学本身的性质所决定,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来决定。马克思主义是世界文明发展大道上的靓丽风景,是人类社会思想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深深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航向,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进步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人类思想史不会有那么辉煌的荣耀,人类社会文明进程绝不会取得那么大的进步、那么快的进步。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我们就有底气,坚持、发展、践行马克思主义,就能够保证我国大学始终站在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叁、永葆中国大学最鲜亮底色的践行理路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这不仅是一个判断,一个定位,还有对我国大学提出的具体要求,那就是要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让大学师生自觉学习、研究、接受、传播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武器看待历史、分析社会、观察生活、引领时代。
就现状而言,马克思主义还存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的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的问题。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永葆中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确实还要付出很多努力。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一,埋首经典。经典具有永恒的魅力,只有在读经典中才能感受到思想的魅力、理论的厚重。我们不仅要要求共产党人,而且也应该鼓励大学师生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当作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精神追求,原原本本学原着,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
其二,感悟原理。原理是理论架构,蕴含基本逻辑、核心观点,需要整体把握。
其叁,回应时代。离开对时代问题的分析和回答,就无法显示出思想的力量。要教育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真正搞懂面临的时代课题,深刻把握世界发展走向,认清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
其四,发展创新。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好坚持是发展,中国大学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重镇,要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要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而贡献自己的力量。
其五,身体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落实到价值观层面,就要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要强调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大学不只是作为一个学科而存在,不能认为只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师生才应该去学习。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它提供了一套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工具,只要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想要对人类社会、现代社会有清醒的认知和判断,都应该学习。马克思主义能为各学科的学生成才提供科学思想基础,只有马克思主义学习在大学成为各学科学生的一种风气,也才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成为了最鲜亮的底色。
(作者系91短视频APP研究员、副教授)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6月6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