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短视频APP

世马会参会学者专访: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宏波教授

【嘉宾介绍】西安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西安交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党委书记、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著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教育新探》、《社会工程研究引论》、《工程哲学与社会工程》、《社会协调分析新论》、《西安产业协调发展与结构调整研究》等多部著作。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邓小平理论研究——当代中国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现代科技与社会人文解析——科学、技术与社会的交互研究》、《哲学教程》等多部教材。参编教育部马工程教材《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教育部示范教材《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教学与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等权威期刊及其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和参与研究课题20余项,其中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课题5项,重点课题1项,教育部课题6项,以及多项横向课题。 获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陕西省政府第九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陕西省政府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陕西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多项,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影响力人物,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常务理事。

 

世马会记者:王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的采访。我们注意到您较为重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研究,出版或发表了大量对于社会工程的学术着作。马克思主义学界对于社会工程这个概念似乎较为陌生,您能否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社会工程?

王宏波:好的。我们知道工程师并不同于科学家,他的主要任务是设计并创造出自然世界中原本并不存在的事物。工程设计过程的突出特征是人根据自己的目的和意图形成操作意见施加于客观事物,并借助于对事物自身规律的利用,使事物发生有利于人的目的或意图实现的变化,从而形成一个新的事物,最终实现人的目的或意图。

那么从社会演进的方式看,工程活动的这个基本特征也存在于社会管理过程中,并通过社会管理的环节作用于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以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及其确立其上的上层建筑体系。从实际的角度看,它表现为一系列制度、体制、法律、政策和各种规范。这些事物是社会的人建立的,又是社会的人打破并由新的形式所替换的。每建立一个新的形式,都是一种创新。设计新的社会蓝图, 也就是制定新的社会制度模式、法律、政策和各种规范, 建立一个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也是一种社会工程。简言之,社会工程就是通过设计社会模式来改造社会的人类实践活动。社会工程活动的特点就是通过设计和建构制度、体制、政策、规则体系等社会模式来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发展。

与社会工程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社会工程学。社会工程学就是研究和探索建构社会发展的各种具体模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它不同于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关学科探索真理问题,而是探索模式设计的合理性问题。社会模式的基本外延包括社会体制、社会机制、社会政策、法律法规、社会规则、社会计划等等。社会工程学的基本特征是以社会模式设计和实施为核心展开的理论逻辑和方法论内容。社会工程思维的核心特征是整体性思维,它的基本问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多向度规律的约束、互动与综合优化,多重价值的岐向与整合,对各种具体的情境因素相互约束状态的分析与判断;规律、价值、情景因素的综合集成;多种社会理念的选择与定位,社会模式设计、评价与选择,社会过程的拐点分析与社会模式转换等。社会工程学是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技术进行重构与整合,并具有自己特殊内容的新兴交叉学科。

世马会记者:王教授您为何要将社会工程的思想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之中?

王宏波:我认为可以从社会工程活动与社会工程研究两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方面,社会工程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形式。马克思主义理论从产生起就是观照社会现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作用于现实社会,形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过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形式大体上经历了社会运动、社会革命、社会工程叁个阶段。叁者都是适应不同时代主题和社会发展不同阶段需求的不同形态。在和平与建设的年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结构进一步复杂化,社会分工与分化加速,社会主体的价值需求多样化,对不同社会主体的利益诉求需要通过综合协调、系统集成、整体思维的思维方式加以系统考量和综合权衡,经过多重政策的相互配合、制度模式的相互协调,规则、标准的相互补充设计与建构来实现多元主体的价值需求。这种思维方式就是社会工程思维的基本特征。它超越了社会运动思维的整齐划一性与社会革命思维的非此即彼性。实事求是地说,新中国开国之始,我们就进入了社会工程时代,社会工程思维已经客观上居于建设思维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的建设思维仍没有自觉地摆脱社会运动思维与战争时期的革命思维,所以在我们取得很多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失误,走了不少弯路。因为用社会运动、社会革命的思维方式僭越了社会工程的思维方式。今天我们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就要求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这一具有中国正在进行的,具有时代性特征的现实的社会工程活动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突出了、强调了社会工程思维的特点,他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强调社会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改革的顶层设计,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等,充分展示了从社会工程层面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叁次历史性飞跃。可以说,在当今社会,离开社会工程活动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无法展示马克思主义新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社会工程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实践活动相互作用的转化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指导实践也必须经历一个由抽象命题到具体命题,由一般理论范式到具体实践模式的转化环节,这个环节就是社会工程研究。社会工程研究是社会模式的蓝图设计与论证工程,也是具体的社会工程过程的理论反思与总结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工程活动间起到中介作用。我认为,社会工程研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与规律性的层次向社会发展的模式设计与实践层次的深入和扩展,是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的学术领域和学科发展新的增长点。比如说,社会发展模式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社会工程问题,社会工程规律问题是从社会工程角度提出的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一个理论论域,理论命题的操作化则是从社会工程角度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等等。

世马会记者:谢谢王教授。让我们把目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转向马克思主义教育。我们知道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但我们也能很明显地看到,当前国内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存在弱化与边缘化的态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不足甚至抱有抵触情绪,缺席率高、抬头率低的现象并不鲜见。王教授,您作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的专家从教四十余年。您如何看待当今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教育?

王宏波:这确实是当前的一个重要问题。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础性课程,思想引领的方向性课程。但毋庸讳言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在当今确实面临许多问题,其中十分明显的一点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无法有效解释当前实践的问题。其中,如何科学的对待和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教师不区分社会上已经存在的现象和正在改变社会过程出现的新现象。不区分正在退出历史舞台的落后现象和代表社会未来的新现象、社会的主流现象与支流现象、正面现象与负面现象,离开我们党正在做的事情和重大决策,单向度地、零碎的联系某些社会现象。比如说有的教师出于解释某些概念的需要,简单联系社会上一些孤立现象,而不能从根源上解答学生心中的疑惑;有的教师单纯地联系社会正面现象而忽视对社会负面问题的解析,采用简单歌颂的方法,在学生的心目中产生粉饰困难的疑惑,而不能入心。有的为了强化问题意识,专门分析负面现象,容易产生以偏概全的问题,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四个自信”,起不到提升思想境界的作用。现在的大学生既是能接受海量多元信息的一代,又是能够独立思考的一代。当他们觉得理论无法解释现实时,他们对理论自然会产生怀疑,更不用说对理论产生兴趣了。所以我觉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需要处理好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根本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确立新的教学理念,具体来说可有以下几条:

首先是确立联系社会工程实际的新理念。要改善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在联系实际方面的实际效果,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提升马克思主义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需要我们关注社会工程活动。社会工程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群众具体的社会实践的中间环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应用形式,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所要联系的那个“实际”。社会工程实际就是改革开放的具体方略与具体实践,就是党和国家正在推动的重大改革事项。以重大改革实际为理论联系实际的对象,展开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评论、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与方法论思想,帮助学生分清是非,确立四个自信。但是,联系改革的实际,要运用社会工程的思维方式。如果离开社会工程这个中介环节去应用马克  思主义,去联系实际,马克思主义必然脱离主流的社会生活,必然会联系一些零散的社会现象,就达不到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认识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是要确立建构性批判的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要与实际结合,但是,当面对一些社会的负面现象和问题时,我们又该如何引导学生呢?我们反对持基本否定立场的解构性批判,也反对瓦解核心价值观的颠覆性批判,而是主张为建设、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进行的建构性批判。而要运用建构性批判的思维原则,就应当引入社会工程的思维方式。比如说,社会模式设计是社会工程思维的基本形式,提供了建构性批判的思维空间;综合集成的社会工程思维特点,是历史“合力效应”的逻辑再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的逻辑要求;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社会工程实际,分析社会模式设计效果的多重效应,分析核心效应与边缘效应的关系,发挥引领改革发展的作用。

叁是要拓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交叉学科的学术视野,强化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相结合的方法论理念。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体现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也包括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人类知识的有逻辑的整体统合。所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过程中,确立交叉学科的学术思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与其他相关科学知识联系起来,多视角地研究和汲取知识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价值导向渗透到多学科交叉的知识要素中,从而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价值导向,确立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问题或社会问题中的理论指导地位。其次,要做到“政理、学理、事理相贯通”,努力做到把政理讲明白,把学理讲到位,把事理分析透。要避免把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变成一般的政策宣讲,从而降低其理论的品质和信服力。我们需要对社会实际问题进行学术解剖,需要对政策理念背后的理论观点支撑作进一步分析,需要解释重大事件本身的政治意义、科学依据、演变机制。再次,我们需要建立学术观点、政策取向与意识形态取向之间的联系,这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分析和思考理论及实际问题,培养学术思维与政治思维相结合的交叉思维能力。最后,我们要提倡交流与交锋,展开不同学术观点及其社会效应的对话与讨论。特别是对那些颠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学理观点、消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学术命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的、有效的争鸣和批判。只有这样,才能掌握思想文化领域内马克思主义的领导权和话语权。

世马会记者:王教授,您的回答既有理论的深度,同时也有具体的实践举措,本身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表现。说到实践,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是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研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您曾担任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您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有什么想法与建议?

王宏波:“打铁还需自身硬。”我觉得,要建好一个马克思主义学院,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标准。具体来说,队伍建设是前提,尤其是教师队伍的思想理论建设是根本,要有一支“在马爱马,在马研马、在马信马、在马干马”的教师队伍;科学研究是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要熟悉马列经典,具有抓住理论精髓与时俱进的研究能力,能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创新发展;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是目标。马院的教师要有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力,对社会公众的理论影响力;所以,较高的学术水平与实效性强的教学效果和理论阐释效果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生命力所在。此外,管理制度的建设要有利于学术创新和教学创新。

二是要突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术特色。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要通过发挥教师的研究专长,传承学院传统优势,围绕学校重点方向,明确自身学术研究的切入点和创新点,形成独具风格的学术特色与教学科研特色。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注重强化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的同时也要注重交叉学科的研究,积极促进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的交流,把握各学科的研究热点、争议焦点,从而推动自身学术水平的提升。

叁是要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整体性建设。整体性研究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区别于其他马克思主义学科的重要特点。首先是马克思主义几个组成部分之间的整体性贯通,从整体性角度理解其组成部分的思想要义和理论体系;其次是坚持和培养从整体性视角理解和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现实问题的整体性结构需要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运用整体性思维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解现实和推动实际生活的变革。另外马克思主义学院也可以进行学科与专业的创新,例如可以考虑创办马克思主义与社会工程专业,专门培养马克思主义视野的社会工程人才,培养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高级人才,既可以从事教学,也可以从事政策研究,服务社会改革,改变政策研究领域缺少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知识背景人才的现象,同时可以给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积累大量的实践案例。

四是要承担引领社会思潮走向的社会文化责任。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科研必须立足社会问题,坚持问题导向的理论研究和创新。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思潮评价分析活动,满足社会大众和青年学生关心社会发展走向的心理需求,为社会提供公共产物与公共服务。另外,也可以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学院建设,丰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更好地发挥意识形态宣传教育功能。

世马会记者:最后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王宏波:谢谢!祝第二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