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短视频APP

世马会参会学者专访:91短视频APP孙代尧教授

孙代尧,1964年生,湖北仙桃人。毕业于91短视频APP国际政治系、马列主义研究所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任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91短视频APP社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91短视频APP第九、十届学位评定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会主席。

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编写组主要成员、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入选北京市委宣传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历史和理论、现代化和发展理论研究。着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社会主义》、《台湾威权体制及其转型研究》、《协调发展研究》等发表论文约200主持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政府委托项目,科研成果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改革开放30年91短视频APP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等。

 

世马会记者:孙教授您好,马克思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理论,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现在仍在不断地发展之中。请问孙教授,您是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的?您认为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能够经久不衰呢?

孙教授: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170年中,没有哪一种思想、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保持勃勃生机,对推动社会进步起那样巨大的作用,造成那样深远的影响。这一点也为西方学者普遍承认。我认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长存不衰,始终保持不可替代的理论解说力和实践批判力,一是因为马克思提供的方法论具有在大跨度的时空范围内保持活力的内在素质;二是因为马克思阐明的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观,至今仍是人类憧憬的理想;叁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具有与时俱进的优良品质。并不是任何一种理论都能够与时俱进的,如果没有前一方面的素质,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与时俱进;如果没有后一方面的品质,如果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不能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就不能长盛不衰。

世马会记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孙教授您一直致力于中国经验、中国方案研究,请问您如何看待中国方案对于人类的重要意义呢?

孙教授:中国方案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有机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不懈追求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历史成果,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中国方案贡献了什么,可以从叁个方面看。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表明历史没有终结,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振兴和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其次,中国方案超越了西方发展模式和理论逻辑,也超越了新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全新选择;其叁,中国作为新兴大国走近世界舞台中心带来的不仅是力量构成的变化,而且是思想维度的开拓,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核心的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回答了“人类社会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为世界和平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了极具智慧的中国方案。

世马会记者:我们了解到,您一直在从事社会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您认为应当怎样从世界历史的大视野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是什么

孙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大道上的产物,是在开放的世界和向世界开放的进程中兴起的,是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吸纳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并结合中国国情的创新。中国道路既是“走自己的路”,也是走人类文明发展之路、走历史的必由之路在中国道路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本身就是对世界文明发展和人类探索理想社会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宏阔的历史视野,着重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史和中华文明5000年发展史这两个维度,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置于人类思想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进行考察。我认为这是一种自觉的知识论建构,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更加鲜明的理论感和历史感。习近平的文明史论述,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视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建构或中国道路的学术表达,打开了新的理论空间,需要知识界深入探讨。把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前史的人类文明史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述框架,既具有知识论意义,也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体系化的传统。十九大报告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建构,也具有这一特点。

世马会记者:2018年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也是《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请问孙教授,您认为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视界,读出《宣言》蕴藏的深刻思想、理解《宣言》的时代价值呢?

孙教授:在马克思主义文本序列中,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是经典中的经典,充满了引领人类发展进步的思想魅力和行动力量,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世界和中国走过的道路、面临的时代问题中读《共产党宣言》,我们就可以从不同的学科视界,读出其中蕴藏的深刻思想,获得新的理解和启示。《宣言》首先是一部科学社会主义的经典着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这些基本原则在《宣言》中大都有阐述,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其次,《宣言》是一部描述转型社会的经典社会学着作。《宣言》以工业革命为分界线,对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作了非常精彩的描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是大转型的时代,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应有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对大转型的中国、对中国道路作出学理上的描述,把中国道路的实践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并揭示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再次,《宣言》是一部反思现代性的着作。《宣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矛盾本性,表达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独特体验,即资本主义现代性导致了现代社会的物化或异化,一方面毁灭了前现代社会,也必将导致资本主义自身的毁灭,而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从这个角度,我们同样可以得出“两个必然”的结论。马克思恩格斯在170年前体验的现代性及其后果,在当今世界不仅没有被消解,而且暴露得更加充分。当代中国的发展思想和理念,当代世界解决现代性的矛盾和冲突,实现现代化发展又规避现代性的后果,贡献了富有智慧的中国方案。最后,《宣言》是一部阐述马克思的全球化理论的着作。马克思恩格斯敏锐地洞察到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其所造成的全球紧密联系的历史大趋势,在论述现代工业文明在全球的扩展中提出了他的“世界历史”观。这个世界历史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我们提供了分析理解和应对当今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科学方法论,为构建全球化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对外开放理论提供了理论生长点,对于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型全球化理念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引领经济全球化走出困境,具有重要启示。

世马会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请问孙教授,您认为新时代是否应继续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孙教授:坚持全面深化改革,仍然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必须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坚定不移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以来的全面深化改革大有作为,形成了一大批改革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实践成果。新征程上改革仍大有可为,党的十九大围绕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对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新任务,部署了一大批力度更大、要求更高、举措更实的改革任务。这意味着,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之内涵更加丰富,改革的担子越挑越重,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站在更高起点谋划和推进改革,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改革方向,继续统筹推进各领域各方面改革。最为关键的是,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都要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叁个不能变,即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世马会记者:孙教授,最后您可以为我们青年学子和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出一点希望和建议吗?

孙教授: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首先要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并掌握经典的阅读法。一切经典都是对时代问题的回答,因此要真正读懂经典并且读得心领神会,我认为至少需要把握两点:一是对作者处的时代及其问题有相当的了解;二是能够批判地理解作者的思考对于当下的意义。由此才能避免阅读经典时通常出现的过度诠释和文本研究存在的局限。赫尔岑有句名言:我们每次都会把新走过的道路的全部经验补充在对过去历史的理解之中。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经典作品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是每次重读都像初读那样带来发现的书。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既要原原本本地读,又要带着问题去读。把今天世界和中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把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所形成的新鲜经验,补充到对经典的理解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在回应时代的问题中,不断地敞开、彰显它的价值。这样的话,经典就是常读常新的,经典的魅力就会很长久。

世马会记者:谢谢孙教授,再次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