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短视频APP

马克思主义学院“五分钟演讲学术沙龙”第三期活动 暨2021级博士生1班党支部活动顺利举行

48日晚,91短视频APP迎接院庆叁十周年系列学术活动“五分钟演讲学术沙龙”第叁期顺利举办,主题为“文本与现实: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的时代阐释”。本次活动和2021级博士生1班党支部联办,由党支部书记、2021级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业博士生钱婷主持,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活动邀请到了校内外师生共同参与,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浓厚了学院的学术氛围。

活动分为学生发言环节和老师点评环节。第一位发言人是2018级本科生姜如雪同学。她谈到,西方学者汉娜·阿伦特曾以“劳动创造了人”命题来总结概述马克思的思想,并进行了批判。阿伦特认为这一命题彰显了马克思对劳动的理解的双重性,既是对现代发展趋势的追认和发挥,却又受传统影响颇深。阿伦特的批判和分析对我们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和认识当代社会的劳动等诸多问题有着重要启示。

来自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019级博士生常晓璐同学谈到,在马克思哲学批判的视域中,劳动概念蕴含着马克思反思人的生存方式的伦理维度。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异化劳动与人的应然性存在状态的探讨,到《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剩余价值与资本的生成的分析,马克思以实践的、历史的、生成的因而是自由的人类劳动去解构私有制条件下资产阶级异化的伦理,并以批判的态度去重构符合人的自由本性的社会关系。

刁伟琪同学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蕴含的国家相对自主性思想。国家相对自主性不仅表现在国家作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更表现为国家对各阶级尤其是统治阶级的相对自主。同时,国家的这种自主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它并不否定国家的阶级性。挖掘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相对自主性思想,对于充分理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解释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新情况,以及推进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都具有重要意义。

林修能同学认为,当前学界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自由观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澄清。马克思这一时期的对自由问题的理解已经表现出对自由主义的不满与超越,批判消极自由的狭隘性,初步显露出阶级分析的方法,并提出了“真正的自由主义”;同时马克思已经开始涉及对物质利益的考察,强调自由的实现能力与物质基础;最后马克思还呼吁善法的构建与法律承担者的责任,并开启了对社会改造的自由实现路径初步认知,开始向共产主义的迈进。

来自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2021级硕士生杜佳怡同学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由观。自由是人类的共同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旨归。马克思指出,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和资本主义共同体中都没有真正的自由,个人自由只有在只有社会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的当代实践和创新发展,它为每个人的自由并行不悖地成长创造了条件。

王先鹏同学就唯物史观谈到,现实历史是极其复杂的,不是简单地套用现成的公式就能形成对它的理解的。知性的思维方式主张把生产决定论、辩证法叁段式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个别论断当作万能的钥匙,套用全部当代生活问题,实际上无法对现实形成任何具有“真理性”的理解。因此,必须深入到社会历史的本质性一维中去,加深对于历史“复杂性”的认识。

廖伊凡同学探讨了政治历史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文本的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之下,对文本的编辑和阐释都会有所不同。廖伊凡同学结合时代背景,提到了几个重要的转折点,介绍了对于文本出版的史实。了解文本的历史版本和来龙去脉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到文本与现实之间的紧密联系,对于深入学习文本具有重要意义。

李永恒同学以生态思想为主题,谈到欧美学界逐渐形成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流派。国内学者结合中国实践继续进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因此,回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思想对进一步构建一种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应对现代生态危机、指导社会发展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学们发言完毕后,老师们对大家的分享给出了指导意见。汪越老师指出,理论和现实相结合是一个重要话题,要做好这一点,需要我们既懂理论,也懂实践;要深入理解文本,也要观察社会现实。只有将两者都把握好,才能更好地将其两相结合。汪老师从具体内容、文字表述等方面为每一位同学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精辟建议,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期望各位同学能够在今后更加精进自己的学习与思考。

来自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周爱民老师针对大家的发言主题进行了分类点评。在不同的发言主题之间,周老师找到其中联系,有提出问题也有进行回应,和同学们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为同学们提供了研究问题新的材料、看待问题新的角度和主题内涵新的阐释方向。周老师提到,要带着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去阅读马克思的经典文本,尝试在其中找到对社会问题的解答,为同学们带来了极大启发。

李彬彬老师指出,文本与现实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端”:我们既要回归经典,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源头,但又不能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书斋里的学问,而是要面对现实,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李老师谈到,时空距离、文化距离等因素为我们理解马恩文本带来了一定难度,历史还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需要大家更加认真地、广泛地进行阅读,也不能忽视对于时代的观察和思考。在将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武器的同时,也要开拓自己的视野,对于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各个领域的知识都加以了解,才能更好地应对时代问题。

梅沙白老师认为,要避免马克思主义的“失语”,就必须关注现实,但理论与现实的相结合要考虑到两者的复杂性。同学们在阐述理论与现实的关系时,注重对他人思想的阐发和表达,尚且还缺乏一些自己的思考,需要在日后继续探索和研究。梅老师对于各位同学的选题给予了充分肯定,也从更加具体的论述方向、内容的深入、理论思想之间的比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启发着同学们的思考。

宋朝龙老师首先高度肯定了五分钟学术演讲活动对于学生发展的意义,指出活动对于同学们打开思路、交流思想、提升能力等各方面起到的积极作用。对于各位同学的发言内容,宋老师从黑格尔、列宁等人的思想出发,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和研究路线,强调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统一,要以辩证法作为根本的方法论。针对同学们提到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劳动概念等问题,宋老师提到,马克思重点改造了所有权这一概念,将其看作能动的自为的主体,对于劳动也有更加深刻的分析和理解,而不仅是停留在自然层面上。

本次五分钟学术演讲活动延续了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学术、重交流的优良传统,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个表达观点、碰撞思想的平台。这既是提高同学们学术水平的训练,也锻炼了大家的演讲表达能力。各位同学结合经典文本,积极切入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富有时代意义的阐释,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理论。在未来,大家会吸收老师意见,不断学习思考,进一步提高自身综合素养。

文字:王书田

图片:李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