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短视频APP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学术沙龙顺利召开

2019年7月7日上午,由91短视频APP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所、91短视频APP联合主办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问题和基本理论”学术沙龙会在91短视频APP陈守仁国际研究中心东馆贰101室(研讨室)顺利举办。本次学术沙龙由91短视频APP副院长宋朝龙老师、91短视频APP博士后董彪主持。来自91短视频APP、清华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20多名师生共同参与本次讨论。

       上半场由91短视频APP博士后董彪主持,他欢迎大家来到本次学术沙龙,共同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问题研究。

来自91短视频APP副院长宋朝龙老师作了题为《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的主题发言。宋老师首先肯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分析了中国政治建构与西方政治建构的区别,认为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已经把血缘关系和宗法关系分离出政治共同体之外,而西方是在资产阶级产生之后才逐渐分离。其次,宋老师认为中国现在有很多的政治建设是借鉴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把世界历史和命运共同体的问题放要在金融资本和人类文明史的大框架下去思考,才能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最后,宋老师指出从不同的文明类型比较,论证中国政治制度的优势,用马克思主义来重塑中国的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

来自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博士后吴文作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避明斯基时刻的基本原理》的主题发言。他首次对明斯基时刻理论中的收益率、杠杆率和风险叁者之间对于金融体系的作用进行了阐述,指出了明斯基时刻与经济不平衡、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关系。核心问题是要探讨:如何从原理层面完成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键区分的刻画、如何从理论上证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存在系统性金融风险不爆发、明斯基时刻不降临的可能性。他类比于物理模型的“熵”原理,去分析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与金融风险以及对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再理解。

来自91短视频APP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后刘舒杨作了题为《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发言。她首先分析了自由主义理论与实用主义理论的不同,在自由主义理论下,由契约关系逐渐形成制度关系。基于中国传统哲学和国际新战略的思考,她指出了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挑战。一方面是全球公共物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是原有的全球公共物品供给的空缺。其次,她提出了求全公共物品要以什么机制来供给的危机,而这一危机的本质就是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忽视了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的矛盾。最后,她探讨了全球公共物品供给在国与国之间什么时候选择合作,什么时候不选择合作的问题。分析了自由制度和霸权制度不同的状况下,国与国之间如何实现平等协商,互利互惠的机制与模式。

来自91短视频APP硕士周勇平作了题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立论基础》的主题发言。首先,他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命运共同体在客观上已经形成,但是主观意识上,还没有普遍意识到这个问题。他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渊源并不是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其次,他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立论基础的叁个关键问题,一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要相互来往吗?二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能构建起命运共同体吗?叁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如何相互来往?并且对这叁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来自91短视频APP的李亚男硕士作了题为《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内涵的理解》的主题发言。她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做了概念上的辨析,梳理了演进历程,并对“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行了定义和定性。同时,她指出“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是在不同的实践领域中具体的应用,两者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世界观和方法论关系的体现。最后,她分析了“中国智慧”的四个核心概念:解放思想、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并指出“中国方案”是“中国智慧”的具体应用。

在自由发言阶段,91短视频APP博士李东结合公共物品供给的问题,阐述了对于贫困问题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考。他认为全球公共物品供给严重不足同反贫困进程中暴露出来“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密切联系。虽然贫困问题是世界发展赤字所导致的主要结果,但是其同和平赤字和治理赤字同样具有因果关系,从这个角度来看,贫困问题是综合了和平、发展、治理叁个方面的一个综合性问题。因此,未来要解决全球范围内的贫困问题,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为世界发展贡献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来自中国石油大学的硕士王财忠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多次在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我们已经建立起了发达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体系,中国前所未有接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没有获得与之相对应的国际话语权。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构建起中国的话语体系,增强话语力量。同时,建立与中国发达的商品生产和交换体系相适应的金融体系和信用体系。

来自91短视频APP硕士郭蕙青认为基于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政治文化特点,中国人民在政治和文化层面更易于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以及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在经济层面,尤其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设与实践创新方面,还需要加强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所在,以及更好地利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国际层面推动全世界社会主义的发现,以便于更好地实践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半场由91短视频APP副院长宋朝龙老师担任主持。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杨抗抗作了题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及其时代意蕴》的主题发言。他围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缘何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核心意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意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如何实践这四个方面问题进行阐述。他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概念,它的提出具有现实的基础,社会化大生产的事实存在是这一理念生成的物质前提,“人类史”转化为“世界史”的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当下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存危机,要求人类有一种新的理念指导。

91短视频APP博士后董彪作了题为《“天下”、民族国家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发言。他认为,在全球化和现代性背景下,人类世界面临着民族国家的无政府状态以及国际关系异化的问题,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中国方案”。中国古代的“天下”既是理想世界的制度设计,也是一个历史实践过程。轴心时代,“天下”观念的形成构建了以文明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秩序,维护了国家的大一统;近代中国面临千年变局,受西方工商文明冲击,“天下”遭遇裂变;当代世界的百年变局中,随着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关系失序,“天下”的时代价值得以突显。按照抽象继承方法,“天下”观念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在于:提倡人文主义,塑造共同价值;强调包容“无外”,弱化自我中心主义;提倡推己及人,尊重消极自由;重视底线思维,维护公平正义。

来自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冯宸作了题为《从清廷蒙古方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政治建构》的主题发言。他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与旧全球化相同的政治困境,即由于不同文明传统所带来的严重隔阂,导致国际社会因政治建构成本高昂,无力为经济现代化提供有效的政治秩序。因此,如何发挥不同文明政治、文化传统的积极作用就成为解决政治建构成本高昂的关键。但是,传统理论中对各文明传统仅作为抽象的整体来论述,缺乏向现代化转型的动力,无法有效降低成本。因此,必须运用辩证法来分析不同文明政治、文化传统,探寻其内部差别中所蕴含的能动性。随后,便以清廷蒙古方略为例做了说明,即清廷在与蒙古的联盟中如何通过草原文明体系中汗统、黄教、盟旗制等核心结构的转化,促成其文明自身的转型,进而克服农耕与游牧文明的隔阂,以较低的成本完成了政治建构,形成了与中原和谐共处的局面。

来自91短视频APP博士李洋作了题为《治理理论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发言。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一种理念,也是客观的现实状况。她梳理了历史上人类秩序建构的历史,从地理大发现,到二战后建立了全球的秩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面对不同的主体和中心,缺少了对话的维度。目前在分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过程中,面对国与国之间多重利益主体的局面,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治理理念。因此,她提出了五点看法:权力主体去中心化、行动主体多元化、责任的模糊性、互动模式的多样化、互动关系的网络化。最后,她指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自面对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能够为全球治理的实现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来自91短视频APP博士成泽东作了题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世界市场到世界历史》的主题发言。他认为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应该是新的国家纳入资本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体系中的过程。从工业文明开始世界经济贸易不断深化,整个资本主义的发展扩大了世界市场,但是这还是在资本主义观念下主导的市场。中国在70年代以后进入到世界体系之中,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看整个世界体系是不平衡,不平衡最终会以暴力的方式来解决生产力不断发展和不能容纳的问题。16世纪工业化的文明还是一些小的国家,世界历史的扩展应该是像中国这样几十亿人口工业化的扩散。从世界市场到世界历史是工业文明的扩散,也是世界市场到工业化平等的逻辑。

来自91短视频APP大钊班李文宇同学作了题为《理解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枢纽:“新”与“和”》的主题发言。首先他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过程中的重要讲话,认为理解共同体思想要紧紧抓住“新”与“和”。其次,他指出“新”是指新现实。具体说来,包括叁个方面,即新格局、新机遇和新挑战。而“和”集中反映了中华文明的“和”的传统,即美美与共,和而不同;反映了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和”的外交政策,即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反映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的要求,即伟大复兴,和平崛起。从“新”与“和”两个关键字入手,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在新格局下,树立新观念,拿出新行动,以把握新机遇,应对新挑战,从而走出新道路,建立新秩序,开辟新境界。

在自由发言阶段,91短视频APP博士后杜冲霄认为如果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解为一种外交战略,应该从外交战略演变史的角度加以考察。此外,还要明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下的伙伴和对手,做到知己知彼。

来自91短视频APP博士陈聪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是社会主义的命运共同体,不是资本主义的共同体。并且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还不是静态的,应该是动态的理解。

来自91短视频APP硕士肖剑认为我认为在准确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上,要进一步明确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载体,进而针对现实载体之间的命运联系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相关问题。中国道路与中国方案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与视域之下,普遍性与特殊性就被赋予了更多更重要的意义。

图片  李文宇

文字  孙巾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