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马列,读原着”读书会第十六期举行
2018年3月30日,由91短视频APP主办的“学马列,读原着”读书会第十六期学术讲座在91短视频APP理科五号楼352学术报告厅举行。本期读书活动邀请91短视频APP林锋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秀琴教授担任主讲嘉宾。91短视频APP贺大兴副教授担任讲座主持人。91短视频APP硕士、博士研究生、访问学者,北京各兄弟院校及科研机构的教师与学生,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共计60余人参加了本次读书活动。
张秀琴教授主讲的题目是“《资本论》与当代政治经济学批判:以美国当代人本主义辩证法学派为例”。她认为,21世纪以来的美国马克思思想研究存在明显的转向,即由过去偏重经验实证分析范式向倚重哲学,特别是辩证法路径的转变。这一点充分体现于他们基于对《资本论》的解读而掀起的对当代政治经济学的批判研究。她将这一时期的美国辩证法学派划分为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流派。她的主讲内容以波斯顿、奥尔曼、詹姆逊、哈维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辩证法学派为主要研究对象,为同学们提纲挈领地介绍了这些学者的基本观点和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贡献。她讲授的内容主要分为“辩证法何为:在自然与历史之间”、“政治经济学批判与辩证法:以《资本论》为例的文化研究”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张老师指出辩证法的发展简史就是一部在自然与历史之间的恩怨纠葛史,从人类思维的二元论化惯性出发,很容易把这一斗争史简化为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之争,然而当代美国辩证法学派,却是一种基于在自然与历史之间的路线的第叁条路线,即一方面既不同意“自然辩证法”的传统机械论形而上学,也不同意“历史辩证法”新形而上学神话——特别是经过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洗礼之后:一方面,当代美国人本主义辩证法学派一般认为辩证法即是历史具体性原则;另一方面,将辩证法认定为历史具体性,其理论基础乃是奥尔曼的内在相关性哲学及其新总体辩证法方法论框架及其背后的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奠基。在第二部分中,张老师指出,在当代美国人本主义辩证法学界,辩证法的释义之争很少是纯粹理论觉解,而是一种在论者们看来的政治实践,而这种政治实践又是以文化批判为中介的。于是,对于辩证法的释义这一认识论之争,很快就(必然)蔓延到功能论的层面。基于此,当代美国人本主义辩证法研究学者开始重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功能,主要内容可归纳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分析为内核的文化研究和以《资本论》探讨为依据的社会批判,并在此基础上试图重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在当代的政治实践旨趣。综上,借助于对辩证法的(在自然与历史之间的)重新释义和(基于《资本论》的文化研究而展开的新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功能重建,当代美国人本主义辩证法学者实际上掀起了一场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史上的范式革命,即从传统唯物辩证法范式转向历史具体的辩证法范式,包括:强调主——客体互动和多元生成关系的主体总体论;以经济——文化有机体论为视角的新的总体化叙事框架等基本内容。此外,张老师还阐释了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者与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区别与联系,以及美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与接受的叁个阶段等内容,让我们对由波斯顿、奥尔曼、詹姆逊、哈维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辩证法学派的代表性观点有了系统的把握和了解,并且启发我们要合理吸收、借鉴这些学者的治学方法。
林锋教授主讲的题目则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劳动观”。长期以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颇具“争议性”的马克思的早期着作,《手稿》中的劳动观更是饱受争议和责难,它究竟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还是非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林老师的讲座围绕这些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见解。一种流行见解认为:《手稿》的劳动观是“不成熟”甚至“不科学”的,带有“抽象性”与“理想化”色彩,马克思当时所理解的“劳动”,主要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应然”意义上的抽象劳动形式,与现实劳动、具体劳动是截然有别的;《手稿》用“自由自觉的劳动”这种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来批判私有制下的现实的、具体的劳动,质疑后者存在的合理性,这充分表明了《手稿》劳动观的“不成熟性”、“不科学性”。林老师从两个方面对上述观点提出了质疑,进行了回应。一是对《手稿》的“自由自觉劳动”的辨析。林老师指出,《手稿》的“自由自觉劳动”这一提法有其具体的语境,马克思是在分析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的差别时,在相对的意义上、有针对性地讲劳动的“自由自觉”的,马克思并未抽象地、无条件地谈论或夸大人类劳动的“自由自觉”特性。“自由自觉劳动”不仅仅是马克思当时对于人类劳动的一种理想,它还是一种“曾在人类史前时期真实存在的具体劳动形式”。二是林老师认为马克思在《手稿》中并不是用“抽象”的、“理想化”的“自由自觉劳动”伦理地批判私有制条件下现实的、具体的劳动。理由有叁:首先,将“自由自觉劳动”定性为“抽象的、理想化的”劳动形式是不妥的;其次,《手稿》用对于人类劳动的理想来批判私有制社会中人类劳动的现状,谴责其“非正义性”,这并无不妥之处,并不构成“唯心主义”;最后,《手稿》并未对私有制社会的现实劳动进行单纯的道德批判或加以简单否定,而是采取“一分为二”的辩证科学态度,在批判其“不正义性”的同时,也充分肯定了其历史功绩,马克思所作的绝非单纯的“道德批判”。林老师认为,通过澄清这些基本事实,有助于我们科学评估《手稿》及其劳动观的哲学价值与历史地位。
现场听众就本次讲座所涉的话题踊跃进行了提问,气氛非常热烈。两位主讲人分别对听众的疑惑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
“学马列,读原着”系列读书活动旨在打造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读书会的学术精品,营造马院师生“在马研马、在马爱马、在马信马、在马用马”的浓厚学术氛围,让广大师生以及社会各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在研读经典中探索学术问题,感知学术前沿,开阔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想,在共鸣与交流中激发马院师生及社会各界马克思主义理论爱好者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研究和探讨,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坚定拥护者和积极实践者。(张懿供稿、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