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短视频APP

当前位置:91短视频APP  >  91短视频APP动态

民间发明在科技活动周中走上“星光大道”

日期:2012-08-13  来源:转自新华网       
分享:

      全国科技活动周 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明对于百姓是不是遥不可及?

  创新是不是只有公司和院所才做得了?

  在北京科技周上,一块名为“生活我发明”的展区,正在改变着很多人的观念。

  这里的展品,都是“科技北京”行动计划支持项目,而发明者多是普通百姓。

  七旬老汉的电子太阳镜:消除驾驶员进出隧道的视觉盲点

  70多岁的董振声,两只手在胸前比划着,诉说着驾驶员进出隧道的视觉盲点。

  “驾驶员进出隧道时,会突然产生两秒左右的视觉迟钝——这是由于光线突然变化导致的。我们常看到,在进隧道时,由于光线太暗,前方情况看不清,驾驶员要摘下太阳镜;在出隧道时,光线会突然变强,造成瞳孔急速收缩,驾驶员会提前戴上太阳镜。”

  “为什么要频繁摘下或者戴上呢?因为普通的太阳镜,随着环境变化,镜片的深浅调整需要很长时间。在进出隧道这样的关键时候,太阳镜的作用打了折。”

  对于这个问题,董振声和很多驾驶员一样困惑。在退休的20年里,他总在琢磨着这件事。

  这也成了他发明自适应快速变色的电子太阳镜的初衷。

  “如果太阳镜变色足够快又足够稳定,不就能解决了视觉盲点问题嘛。”

  他捡起了做了半辈子的集成电路的经验:“一小块太阳能电池,一小块集成电路板,问题就不存在了。”

  在研发过程中,他利用液晶厂开发新产物“液晶眼镜片”,利用光学仪器厂生产配套的“柱面透镜”,利用电子厂生产“专用控制电路模块”及“微型太阳能电池组件”,利用眼镜厂生产配套的适合装载电子功能部件的专用眼镜架。

  他给自己的新式太阳镜起了个名字——自适应快速变色的电子太阳镜:“半秒钟就能在最暗和最亮之间转换,这样就解决了驾驶员进出隧道的视觉盲点问题。”

  路氏兄弟的12年求索:解决竹笛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难题

  路文汉带着丁笛来了。

  作为齐齐哈尔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客座副教授,他对于竹笛十分了解:“音色很美,但问题是,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这就限制了作曲家的创作。”

  我国笛界泰斗赵松庭先生,在1991年给中国“笛王”屠式蟠的信中写道:“有一个学术问题不知你有兴趣否?我国古代有一种吹孔在中间的笛子,这种理论研究在国际上也属尖端……愿我们能在这个学术研究上合作。”

  不过,很遗憾,赵松庭老人没有完成这个愿望就走了。

  如今,路文汉和路文明兄弟,通过12年求索完成了赵老先生的遗愿——世界首套既古老又创新的民族吹管乐器丁笛问世了。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开始演奏口笛。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我们感觉口笛音准难控,音域窄,就想在结构上做些改变。”路文汉说,“我们由此萌生研制一种新型民族吹管乐器的意向。”

  想法有了,原材料没有。哥俩就买新的竹笛,重新打孔,反复研制。

  那时候,他们几年的工资,都用在买竹笛上了。他们几下江南,终于找到了满意的笛料。

  不过,为了准确开一个音孔,要废掉几十个竹筒。在长时间探索无果的情况下,他们也想放弃。

  “赵松庭先生的学术论文,让我们得到了启发。”路文汉告诉记者,丁笛,因其形像“丁”字而得名,由横管筒与竖吹嘴连接而成,按高、中、低不同音调制成33种。

  “每支丁笛,音域都可达到两个八度又四个音,其低音古朴深沉,中音温柔圆润,高音明亮清脆,解决竹笛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的难题。它既适用独奏,也适合于重奏、合奏,并能与其他乐器组合。”路文汉说。

  软件工程师的“阳台梦”:不占多少地方就能建起叁合一“微型农庄”

  “我用这套装置,5天吃上了豆芽,一个月就吃上了生菜和油菜。”

  家住望京地区的杨卫星,本职工作是一名防伪软件工程师。

  业余时间爱养花的他,不经意间发明了一套适合在阳台上使用的叁合一“微型农庄”。

  水培花卉、无土栽培蔬菜、豆芽等芽菜,都可以在这个占地仅0.16平方米的“农庄”里成活。

  最让人惊奇的是,这套装置造价极其便宜。

  在北京科技活动周上,记者见到了杨卫星的发明。

  整体装置很简单,用塑料管组装而成,上下四层,分别种着豆芽、生菜、辣椒等,每层旁都有水管相接。

  “以往,也有能在阳台上种菜的装置,但只支持一种种植方式,种绿色蔬菜就不能养花,种茄子就不能生豆芽,我的发明打破了这个限制。”

  杨卫星说,他最主要的创新在于,充分考虑了不同种植方式对水位和水循环方式的不同需求。

  “采用带潮汐功能的导管动态来调节水位,同时做了导流槽来提高换水效率,这样只需放一桶水在旁边,将水管接上,水就自动按需送入相应的种植平台,降低了维护工作量。”